说起香港女星惠英红,那真是一个神奇,更像是一部女人的史诗。 1960年,惠英红出生于中国香港。
家道中落,迫不得已,父母把几位哥哥姐姐都被送入戏班,而惠英红的童年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进行坎坷。
惠英红在湾仔要饭的十年光阴,让幼小的她看尽了世间悲欢。湾仔是一个特别的地方,越战期间外国人很多,赌博吸毒酗酒的人到处都是。 13岁的惠英红,几乎每天都看见死人,这样糟糕恐怖的环境,对于少女时期的惠英红来说,无疑是一种威胁。
香港的70和80年代,是武侠剧的全盛时期,惠英红看准这个行当,觉得能出头。于是签约邵氏,成了一个“打女”。22岁的惠英红以《长辈》获得第一届金像奖影后,成为史上唯一个以打星身份获得奖的影后。
33岁,心高气傲的惠英红已经沦落到无戏可拍。惠英红不甘心给人做配角,后来就淡出荧屏,自己去开了美容院。

惠英红患抑郁症自杀真相_从富家千金沦为贫民
浑浑噩噩的日子,颓废的是人的意志,滋养的内心的魔鬼。1999年,被抑郁症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惠英红,吞下安眠药自杀。其实,从原生家庭理论看,惠英红的抑郁症以及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,不过是父亲赌博败光家底的后遗症。
吃过非人的苦,惠英红再也不想回到过去,因此在做武打明星期间,拍戏经常受伤,筋断了,腿骨折了,都要忍着痛继续拍。在演艺圈,竞争残酷,你退下来休息,很快就会有人顶上。
惠英红的生命缺少父爱的力量,也缺少一个励志逆袭榜样。她所有的强撑,不过是因为恐惧。

惠英红患抑郁症自杀真相_从富家千金沦为贫民
父母受挫一蹶不振,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,如果他被打倒后,又重新站起来,为全家人做稳健的靠山。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给他们以安全保障,在精神上也将激励孩子一生上进,遇到困难不屈服,不轻言放弃。
就算惠英红的父亲当年没有东山再起做阔少爷,他能放下脸面,负担生计,这对惠英红都是不小的激励。当惠英红从一线女星沦落到无戏可拍的处境,她能想到爸爸这个榜样,想到家族里也曾有人一夜之间沦落,但是最终站起来,人生转角又有生机希望,她或许不会患上抑郁症。
那个时代恰恰是因为爸爸倒下,家庭这个本该温暖的港湾,不能给孩子庇佑,反而要把他们推出去,让他们经受暴风骤雨的考验。
因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。 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。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是独特的依恋关系,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关系之一。这种特殊的关系能够塑造孩子的成长,影响他们的世界观。
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·波尔特也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,他专门研究过人成年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原生家庭里父亲的关系。 斯蒂芬·波尔特写道:“在工作中是否与同事相处愉快,有没有创业者的精神,是否对工作过分担忧,是江郎才尽还是一路晋升,甚至做老板,所有的这些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。”
无论是对待工作,还是人际关系,其实跟父母都有很大的关系。毫不客气地说,我们与世界的关系,不过是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放大。 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孩子,为孩子做示范。孩子需要比照父母,把他们当作自己成年行为的健康模板。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用一部《老人与海》,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。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62岁的海明威举自杀了。

惠英红患抑郁症自杀真相_从富家千金沦为贫民
抛开其他家庭成员不说,海明威的自杀与父亲有很大关系。海明威的父母关系很差,父亲在外忙碌,看起来像个硬汉,其实在家庭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,母亲是个极度强势的人,骄纵自私,以自我为中心,长期对丈夫进行言语虐待和精神摧残。
心理学家岳晓东说:任何形式的自杀都是一种谴责。海明威的自杀是对自己的谴责。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“强迫性重复”,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。武志红老师曾经讲了一个故事来阐述这个理论,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,小时候生活的家庭里爸爸家暴妈妈,结果等她长大成人结婚,找到的结婚对象也是家暴。她离婚再婚,找了一个特别好的男人,结婚前承诺绝不动手打她,结果两人发生冲突的时候,她还是想激怒男人对她动手。
这就是我们人生中很难解除的魔咒——强迫性重复:重复失败,重复创伤,重复贫穷,重复虐待,重复痛苦……
这有些人事物看似早已离我们远去,事实上,我们的生命却不断受到他们的影响。 家庭排列系统理论认为,我们之所以重复家族旧有的伤痛,或许是不断用失败和痛苦表示对他们的忠诚,或许用一次次的失恋来为家族某个成员赎罪,或者是用孱弱的身体和病痛来让自己陷入无助……
如果孩子能及早觉醒,打破家族诅咒,活出自己的样子,那是大幸,就想惠英红直面死亡,重新振作起来。然而,也有很多人在浑浑噩噩中,对父母的行为进行了无意识的模仿,对上一辈的错误重蹈覆辙,一错再错。 文章摘自冻梨网,更多相关资讯可访问https://www.donglinet.com.cn/

惠英红患抑郁症自杀真相_从富家千金沦为贫民
